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台灣愛滋防疫的新故事:PrEP? 社會對話?

最近聽到防疫業界的新消息是自2017年的下半年開始,台灣通報HIV新案數正在下降(請參考台灣CDC的官網統計,如下圖所示),這到底是為什麼,尚未有官方確定的說法,但可以預期的是,CDC委託各家醫院所執行的匿篩計畫今年可能都難以達成1.5%陽性篩檢率的目標,而面臨給付經費打折扣的窘境,在各種防治措施可能都發生作用的狀況之下,匿篩計畫若不修改合約,將成為防疫成功下的制度犧牲者。

但什麼作法可能造成台灣HIV通報新案數下降呢? 台灣在2015年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官方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指引的國家,並在同年推出了試辦PrEP計畫,儘管只找了5家醫院參與,而且中間給藥的行政程序複雜、還不是全額補助,但確實為男同志社群帶來了討論與選擇投藥(on PrEP)的實踐。

2018年,台灣推出第二個PrEP防治的試辦計畫,雖然這依舊還是個不會全額補助的官方計畫(相較於美國舊金山或是歐洲來說,官方計畫給與的藥費補助更多,或是提供暢通的學名藥管道,或是使用者有健康保險可以支持PrEP相關的醫療支出),而台灣官方指引也即將推出第二版更新,由於有充足的證據證明不連續依需求(on demand)服用方式能有效預防HIV感染,因此新版將新增此服用方式,同時也提供更多衛教與諮商的資訊,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這些都是立基於過去第一期PrEP試辦計畫經驗、與各醫院自行實務經驗,所綜合出來的更新。

除了PrEP,從2016年到2018年之間,台灣民間有愛滋病學會推動「為i篩檢」的擴大篩檢活動,台灣CDC亦有口腔篩檢計畫讓民眾可以自行在家篩檢,確實讓更多人知道篩檢的重要性、尋求篩檢、接受性病衛教。即便缺乏量化的證據或研究證實這樣的防疫措施有防疫成效,有的感染科醫師仍舊認為這些有助於新感染者即早發現即早接受治療。

而隨著台灣釋憲給與同性婚姻平權,與過程中各種社會對話,同志社群對於保守宗教恐同團體攻擊HIV感染與同志的污名連結作出澄清;另一方面,面對相同恐同團體造成的謠言與歧視,台灣愛滋病學會、露德協會、帕三小事務所新滋識等民間單位也藉由各種活動與臉書資訊,試圖破除各種迷思、與社會對話,讓社會上各種不友善的聲音消除,同時推廣預防性投藥、感染者除罪化、U=U (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性)等資訊及議題。友善的社會都是有助於疾病防治的。

看來一切像是童話故事般的美好,但這也可能只是美好的粉紅泡泡。

PrEP目前還是存在著藥價與法規限制的問題,因此能不能使用PrEP,這存在著一定社經地位的限制;台灣CDC期望能將PrEP試辦計畫觸及的所謂小鮮肉族群,但不是全額補助的PrEP計畫對於一個20歲的大學生來說,他可能還是選擇無套舒服的美好性愛,因為成為HIV陽性個案之後,健保能夠提供相關補助,因此需要使用者負擔部分藥費的試辦計畫根本缺乏誘因;另一方面,學名藥管道不論是透過第三方協助取得或是前往第三國取得,都還是偏高成本的選項,或是面對海關查驗的問題。

民間團體看來眾志誠誠,但是反同仇恨團體也不是省油的燈,不但發動各種政治介入的攻勢,持續影響教育與政策,企圖要復辟1980年代美國保守性教育的作法(已經有研究證明此舉無助性病防治,反而增加污名,並且惡化防治),都將會增加愛滋防疫的困難。對此,台灣社會目前沒有任何能完反制宗教仇恨的作法,亦無措施體現憲法政教分離的本質。這場世俗與宗教的混戰,尚沒有新的曙光。

到底筆者不是什麼專業寫手,但或許從這兩個面向來看,我們可以思考的是,當我們面對台灣HIV感染率下降的時候,除了有PrEP、匿篩、衛教與社會對話外,我們還為能自己或這個社會多做些什麼? 能有什麼意見交流? 或是實質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