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3, 2007
很久沒有和社上去看戲了,這次是第四次(之前有「失眠等於醒著」、「暗殺Q2」、「母親的嫁衣」)。加上之前看孟宗他們畢業公演的暗殺Q1,我暗殺系列三部曲都看到了,哇哈哈,心情很滿足。
演完後,還在外頭遇到徐華謙,大家和他聊了一下,他還拍了我的肩還握了手,為什麼還有握手呢?因為我要說:田愛紗,徐華謙和我握手了,妳在國外知道了要加油,回來我們一起去找徐華謙,我等妳回來。說回來,徐華謙拍的真大力,握手還是有點痛的那種,恩,剛演完身體還是熱的,所以連手都很暖和。
徐華謙握手大力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演員也是這樣,就是湯姆克魯斯。有個聯合報記者曾經訪問過他,湯姆也是如此熱情,不論是握手或是肢體互動都和今天的情境很像,而且也是很親切為記者按了電梯。但真希望徐華謙不會像湯姆現在這樣常常有失控的行為,怪到讓人看新聞都覺得很囧,徐華謙的誇張動作與表演還是在舞台上就好了。
暗殺系列一貫的燈光對話,一如以很忠實呈現了劇場的真實,這次將討論的重心還是放在演員與導演上,算是有些承繼Q2的感覺,但是Q2所表達的導演與演員兩個朋友間,對於戲劇理想的不同與分歧,而這部戲,則是比較完全放在導演身上,對演員不專業的戲劇態度、對於導演就是一切的想法,作出了一個表達。
實驗的感覺很多,用了投影的方式去實行平常前台人員對於觀眾看戲的叮嚀;用投影的方式去將全戲許多劇情的呈現,省去了許多演員或是配角的出現。而利用戲中戲把演員和觀眾不論在真實的距離感拉近的同時,也把心中的距離感拉近。
當然還是免不了觀眾笑點很怪的狀況,雖然這個劇本本身就有不少的笑點存在,但在看戲的時候,我還是會發覺某些點不怎麼好笑,還是有人笑了,也有的時候別人沒有笑,我倒是莞爾了。這該說只要是演舞台劇都會有事情吧!
其實這部戲很嚴肅,他們要說的,不是教你怎麼看戲(雖然有,但這已變成點綴,不像是在Q1當初所設定在暗殺系列中要讓民眾去體會戲劇的世界那樣),它對於戲劇的劇情寫法做出了討論,到底我們是該用戲劇來諷刺時事政治,一但身於其中卻又噤若寒蟬,還是我們一本我們的原則去呈現事實,由觀眾來自己思考?或者面對表演的不受社會重視,我們該順應著這個時代的方式,悄悄保有我們熱忱,找機會表現,抑或是抱怨懷才不遇呢?
感觸很深,其中看到徐華謙在Q1的影象時,我差點快哭了。這要表達什麼?無力感嗎?如果是,那很恭喜導演,你非常成功的傳達你的要的東西給我了,我也很真實的收到且產生共鳴。如果不是,那我以後要找機會問明白。
暗殺Q3就像暗殺系列的孩子一般,同樣相似的演員,相似的主題,但完全不一樣的內容。如果你還沒有機會看,就不要錯過接下來最後幾場表演!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用了一個很快的速度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彷彿設計類、創意類這些圖書在我的視覺中,它們只是視覺上的影象,快速地被瀏覽過去,然後什麼也不剩的樣子。這些玩意似乎你只要努力去衝出自己的舞台,你想怎樣表現都沒有關係,總是會有人懂得欣賞你,因為你自成一格,科學研究就不像是這樣子了,我真不該高興科學研究有它的一貫方法,還是該說科學有的東西其實是死腦筋所架構出來的思考監獄?
作者花了很大力氣從平面設計、動畫、漫畫、時裝、電影、插畫、攝影師、當代藝術家等等不同面向來小小的判紹日本有那些名人是用他們的創意在和世界打交道的,不管你知道宮崎峻也好、不知道北野武也罷,反正它就是說了一大塊給你聽,如果你想片面了解一下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然而只拿幾張圖、小小的文字說明、加再上英文的人物介紹,這本書的閱讀介面不是相當的友善,如果眼睛比較不易接受小字小圖的人,就要小心了。
其他參考及閱讀資料: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2114
http://www.eslitebooks.com/exhibition/070710_tokyode/index.shtml
http://seemagazine.blogspot.com/2007/07/tokyo-designers-week-in.html
http://kuso.cc/2YuM
http://www.ppolis.com/spec_item.action?sid=265932300010162112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第九屆輔大視傳畢展製片心得
JUNE 3, 2007
這次回台北就是為了要看輔大視傳畢展,總覺得特別回來沒有看到的話,會很失落,好不容易看到了,不免俗來發表一下個人看法吧!
在花樣少年和之前我看到六個女生所製作的片子,身為青春喜片,算是有到那個點了,而且比目前看到的偶像劇好很多,因為目前看到的偶像劇多半有劇情像韓劇一樣冗長的囧境,有些劇情雖然好笑,但其實沒有太多的內含,說直些就是近乎沒營養的白痴,實在是個很糟糕的事實,為了爭取到更廣的收視族群,做了太多的犧牲,結果搞得演員演了莫明奇妙的劇情,而且用的時間還比正常些的劇情更多。
輔大畢製中的青春片,基本上用色都很明亮,讓人從頭到尾都可以感受到希望,而且還有洋溢的幸福感,對於一般看片的人來說,這樣就能給於最基本的滿足了。但是如果說要劇情上的充實感,和強烈的故事張力,花樣少年給我的感覺比較遜於六個女生製片,可能是後者一個個願望許前下後的發展帶來的種種張力很實在,而花樣少年較是像清純平淡未加任何佐料的薄荷茶,主角三人如何在一起、如何短暫分開、又如何凝聚在一起,這樣的過程中,沒有真正強而有力架構串連起來;但不可否認的是,花樣少年的道具佈景很成功,四處都是花,而且用不同花語介紹三位主角,角色基本設定比較鮮明!兩部各有各的優點。
消散在演員選擇上,從外表造型與氣質上就踏出的成功的第一步。至於劇情的部分,如同許多賣作的懸疑或是驚悚片,如靈異第六感、韓片紅舞鞋,都運用了後射的劇情鋪成,在我的眼中這樣的方式一向都能給於人很成功的懸疑與驚悚感,但是對於看多的此類影片的人,可能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因此建議編劇以後可能要換個方向來寫會比較有推陳出新的感覺。讓人較無法接受的地方,也是我看到唯一的缺點,應該是不同大學生消失的手法,只有李怡蓉所飾演那個角色真的有讓我嚇到一點,但又不是那麼的強烈,有些可惜。
這部戲讓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還有一個就是片尾曲。因為了解姍妮,所以一聽到「來不及」這首歌時,我的眼淚就快出來了,哎!用的真是好!感覺、歌名、連歌詞內容多少都有讓影片最後的景頭在大家心中不斷的迴繞,音樂有下工夫。
至於我一直很想看的LSD,哎!太早就知道關於整片的許多細節,雖然有助於了解看片(畢竟用的劇情手法,沒有一些了解的話,是有可能看不懂),但要知道多,那反而你就覺得你像是在等著某些內容出現,你已習慣會出現什麼樣的內容;Johnny,不要覺得自己這麼早就和大家這麼多會不好,只是以後可能要先藏部分內容,等到時間到了,再將大致托出。
看前面的時候,一直覺得有些很奇怪的地方,後來我坐在車上一直想,大概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很怪。一個是過去時光的記憶比重很高,而且有的鏡頭重覆兩次,這樣算還不包括一幕「兒童時期的徐文拿石頭往頭部砸,然後又和開始重疊在一起」的劇情,而且導演感覺上在前半段並沒有很嚴格要求元森的表情和語氣,像在pub和ZEC談話那幕就有這種感覺,徐文的表情沒有百分百之明顯並且和收音對到完美,很可惜啊!一直到後面,徐文到工廠裡找兇手,開始有了平常了解元森努力會有的表現;看到最後,徐文把女孩抱在懷裡,被感動到想要哭時,才覺得導演對於演員的要求到了一個點。
可能是參與舞台劇的關係,我會認為,演員演得好或是普通,還有整部戲好或普通,導演佔有著很重要的角色。看了這部片,感覺上柯大頭在電影上較注重攝影景頭的捕捉,演員的表現到是比較其次,矛盾的是,孩子們的表現就顯得自然許多,可能是對於一般人而言,那個年紀的小孩發生事情,往往能反應出的表現就不比成人強烈和多元,所以很容易就接受了。
另一個很哀傷就是,我看過不同版的預告片,這裡對於劇中有些感覺已被設定住了,連強烈的音效感觸都被不同版本的預告片局限住,害我在看片時,到顯得很平靜,這個還囧的。因為聽說是粗剪版本,我想也就不需要計較為什麼LSD沒有像前面幾部片將音效詳細列出了。
不管怎樣感到惋惜,我想前面說得種種都是還好的事情,真的讓我難過的是,我沒有多一天的時間可以聽坐談會,也無法在思緒沉澱下來後,重新再看一次LSD,再想一次怎麼樣看去看這部分片,然後給於更多、更有意義的建議,因為到現在還是覺得自己並沒有真的完全看透這部片。這是我最大的哀傷。
片畢出來看到花樣的演員和劇組們,還是一如片中:一群如花一般的男男女女;元森,你是讓人一看就覺得精神百倍的太陽花啊!和LSD片中那個往來夜店還嗑藥的徐文完全就是兩個人──化妝雖然是一部分,但演員自己能演得好,我想這還是最大的差別吧!為了趕回台中吹主任盃的裁判,最後和元森說不到幾句話,就離開,連拍張照都沒有(雖然變髮失敗,但能聚在一起就是不容易),也算是遺憾吧!還沒要到海報,缺憾還真不少。
總之,能看到這麼多片,把心中一直期望的事情達成,很充實,參與這次製片的所有人都辛苦了。
哦!插話一下,在LSD片尾看到感謝名單中,看到財哥,我有會心一笑XD!
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歷史與人生感觸之二
「期末考題申論一百分,請申論你這學期所學中,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同時並論述你在這學期中所看電影中,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電影。」題目大致上是這樣,謝謝陳登武老師把我的考卷印下來,等了近一個月終於拿到印本,也許只能說好事多磨吧!
最感興趣的居然是在學期初所上的課程!那不表示在後來所上的對我而言是較乏味的嗎?想了想這個問題,對老師而言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吧!
這學期感覺上印象最深刻算是剛開始對歷史解釋權的部分,然而最有興趣卻是:第二講及第三講的部分。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窺見不同人物因為他們過去所處的不同時空背景,而對於單一歷史事件有所相異的面對方式及態度,彷彿新聞看軍方將領和新兵對採訪都異口同聲說「我們沒有老兵欺負新兵的問題」,然而坐在螢光幕前的我卻質疑這不過是一唱一搭的VCR罷了。
從關照單一歷史事件,經由各方說辭我們能夠窺探其中的奧祕,更可發現每個人,甚至是不同民族、國家、都有獨自己的說辭;從他們的說辭,我們可以拼組出整個事情的全貌。像亞美尼亞大屠殺、南京大屠殺,士耳其與日本不面對和撒謊,卻無法隱瞞各方事的指證,只能再三說明這兩國不願對歷史負責的懦弱。
反照在人生之中,人常常基於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而選擇對某些人事物的口應方式。在歷史和人生之中,藉由《A級控訴》這部電影我有此感觸。
另一方面,從對歷史的接觸,不論是將自己所專長的領域教授給人,並出書著作如片中的Ani;或是Saroyan將史實呈現給世人;抑或是Raffi對歷史真源的探求:歷史或許不全然為我們的重心、賴以為生的職業,但可以是人生旅途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有了這部分,人生才得以完整。
應該不是同情心的作祟,因為同情會使被同時的對象現周盛顯得可禇。亞美宣亞大屠殺的呈現使我關注這廿世紀上半葉的慘案,也才發現爾後的的希特勤、日本、共產政權,當然也少不了光復後二二八時的國民政府,他們都嗜血。但不表示這些殺人無數的政權,這該和羅馬尼亞的德古拉一樣,只當作歷史一的頁看待。
《父女情》的結局、《我不是壞女孩》主角對群眾大喊:「你們害怕了!你們以為這樣就樣叫我閉嘴嗎?做不到.......」,這都表示人們對歷史的態度,這是忠於歷史,而非片面利益上,或是個人喜好而選擇史實,在人生路上,未嘗不是該如此,坦然想對所發生的一切呢?
這門課看了許多影片,老人訴說自己和八人用鐵絲穿過掌心入海;仕紳名流受白色恐怖不願低頭被虐待的景象;最深刻依舊是《父女情》女兒交出父親暴行的報紙頭版頭條,和《A級控訴》Marton對Ani闖入所的一番話。
在這中衝擊最大、影響力最大,就是不同影象的呈現,除上課聽老師講課,群許可以再多放些影片吧!這些影偶甚至給了我靈感放在自己自娛所寫的小說之中,寒假如寫完了,再傳給老師看吧!不知不覺便將所有的問題寫完,最後對於印象最深的兩部片,我想說:生命總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17歲,爽!
書名:17歲,爽!
作者:張國立
出版:皇冠
又是另一本從半年前預約的書。這本書好看嗎?多少有有點吧!不過一個三、四十歲的中年男子回味過去,總覺得除了人生歷鍊多了些外,好像菸、髒話就是沒變過,我的天,不會過了二十年後我也是副德性吧?
書中有句話「人生只有在回顧時才發生意義,但我們卻急著望向未來。」我想了很久,或許我一直認為日子就是自然而然過下去,就算那天我爸媽突然不見了,我也覺得哭完後,日子終究就要過下去,一直到我也到了他們的年紀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感覺吧!往前看,對於「過去」而言,有種被人拋棄的感覺,但事實上它一直存在人們的心中,而且隨著時間越久,它所被賦予的意義越深重,不知道已經年近半百的作者是否有這樣的體悟?
書中作者寫道:我們永遠學不會人生,不過多念書倒是讓我面對人生時,會不時的回頭,望望過去再安慰一下自己。」昨天打回家老爸他說他要做第四次支架手術,就在春假,就在生科週正式開跑時,就在大生盃前最後一個週末。我該回家,在手術房的前面吧!雖然那只是個小小的手術。學不會面對人生。有時覺得自己如果有天突然面對爸媽的生死,特別是現在,我會大哭嗎?還是我會異常冷靜,要所有的人安靜、不要想安慰、不要想任何關心的話,就靜靜地渡過失親的那陣子?
生死,其實和離別沒有太多差別,當我們靜下來思考、回味時,心中的一切比萬籟俱靜還要更加嘈雜,於是乎作者的文字不斷在回想過去好友的愛情,然後不斷在十七歲、成績鳥到爆、不知下一步等等中打轉。
人都會走過那段看似迷惘的日子,只是當再回頭時,又是什麼樣的光景、什麼樣的滋味呢?
這本書看似青春洋溢,但其實和《夜夜夜麻》差不了多少。
0
推薦此文章 推收
畜生級男人
書名:畜生級男人
作者:李師江
出版:寶瓶文化
這本書算是有點搶手,還要預約才能借到手,但看了覺得還好,是書商和通路商吹捧的結果嗎?所以這本書讓我要等上好幾個月才能在兩眼前,一字一句地發現它的殘破與不堪。
沒有太多標點符號的運用,這讓習慣不同符號表達語氣的我感到很無力,或該說是吃力。炮炮說「用句和逗號組合的文字,就可以投稿了」,從這點來看,李師江這大陸作家相當成功,如果不仔細看他的文章,還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在說的是一段對內容。如果文字是用來表達事情,那他的確有獨樹一格的本事,只是台灣中小學國文老師可不吃他這樣一套寫作手法。
說穿了,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男人平實的自白,就這樣,沒了。庸俗平易,好吧!這是很制式、很八股、原自於中學國文教育體系中,叫作「題解」中的一個說法,讓人可以簡單快速地了解這篇文章或書本是什麼樣的內容,其實我不了解這樣做的意義去看穿一個文學作品的最大價值與意義在那裡,而且還可以讓為人師表拿來出作業和考試填空的題目。
「人是不需要可憐的動物,每個人有自己的命運,有自己體驗命運的方式,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去可憐另一個人。」從國中聽導師說人不該被可憐,因為那樣其實不過就是可悲說好聽點的方式,我深信事實也就是如此,所以這樣的認知,也讓自己多少有些倔強。一個生活在世俗觀下不是很「正常」的二十多歲男人,將自己的生活寫出來,要不他覺得這沒什麼,要不他覺得讓文字養他這種賴以為生的方式,其實就是種王道。總是有看不完的意淫、口語化的內容,到最後我幾乎乏味了,總覺得作者很神奇地,寫成了一本書,該說為了生活而寫下這看來言不及義的文字是種可悲嗎?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與世界的衝突越來越少,當沒有衝突的時候,他就該死了,屍體埋進士裡,與世界溶為一體。」總覺得當人們不會有太多理想、和這成腐的世界相近時,就會被定義為老了、死了,從危險心靈,到這本書、連我自己都這樣認為。只是人會老什麼程度呢?
抗拒這有些空虛的文字啃蝕我的思考,我大約只看了三分之就放棄了。如果我如《夜夜夜麻》裡頭的中年男子一般,那或許我就會看完這本書,但真希望永遠不會有這一天,不然我一定會想辦法死了,那樣的活著未免空虛些。
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浪人、衝浪、海洋
書名:浪人、衝浪、海洋
作者:姚元浩
出版:沃爾文化
大碩在閉館大特價時,買了這本書,全彩印刷而且紙質不錯,只有210大洋,馬上就買了。
訪問了許多人,走遍全台灣,為了衝浪花了兩年的時間寫一本書,再從售價中,可以看得出作者真的想為衝浪這個運動做出什麼。
衝浪是個很單純的運動,讓人只會想到快樂高興的事情,或者該說衝浪可以讓人忘了許多在生活忙碌的事情,所以書中許多人物放棄在城市的生活,來到海邊開店、開民宿,只為了想要衝浪,簡單的過日子。
只是衝浪這樣新興的運動,有著許多以前、現在的問題。四面環海,台灣沒有興盛的衝浪文化,書中認為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海邊危邊,不讓年輕人隨便到海邊去;現在衝浪的人多了,卻三不五時聽到衝浪衝突發生,另外還有海灘衛生的問題,這都造成衝浪品質的不良,政府也未曾注意到這項新興運動。
醉心於衝浪的人,開始試著建立屬於台灣的衝浪文化,也試著讓台灣衝浪的品質可以提升。也許你還是不想玩,但至少可以了解這樣一個貼近大海的運動。
0
推薦此文章 推收
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從難民到國務卿
書名:從難民到國務卿--歐布萊特回憶錄
作者:麥德琳.歐布萊特 譯:鐘玉玨等
出版:時報出版
之前二上曾經借來,但限於時間的關係,始終一直沒有辦法看完,過了一個學期,總算看完了。
身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國務卿,麥德琳的回憶中很少會談到她的工作會因為性別而有困難(意即,極少數情況下還是會發生)。從書中可以發現麥德琳的內閣相當注重國際外交的狀況,不論是波士尼亞內戰、南斯拉夫的科索秗問題、伊拉克、伊朗、以巴衝突、敘以衝突、北韓問題、中共的人權問題、非洲民主的建立等等,作者在任內進行了許多努力,從她擔聯合國大使到國務卿,她用她自定的價值觀,也是多數美國人會認同的價值觀,去營造一個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世界,換句話說,她極積去實踐一種普世價值的具體化。
歐布萊特的家世背景,父親為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的駐南斯拉夫大使,對她在政治與外交上有著相當的影響,身為一個歸化成為美國籍的捷克人,歐布萊特對於冷戰時期的捷克相當關注,並且在冷戰後期東歐民主化,美國與東歐外交上有一定程度的貢獻。而讓麥德琳往後努力調定國際武裝衝突的關鍵在於盧安達種族清洗,這次事件因為聯合國能力的僵化,西方各國漠視沒有適時申出援手,造成至少一百萬人的死亡,雖然事後種族衝突得到調停,但是人類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當時擔任聯合國大使的歐氏相當遺憾,日後對於巴爾幹地區相似種族衝突展現相當程度的努力,防止最嚴重的流血衝突,並且讓巴爾幹能得平靜、建立民主化國家,當地人民生活可以得到基本人權自由(請參考聯合國人權宣言,此處不贅述)。
調解各地事務,麥德琳選擇以陳述事實,讓大家了解當時國際關係,我們從新聞看到的宣言、協定、條約,其實在產生前均有相當困難,能到的最後有結果,往往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協調、溝通才有的,而且參與國家因為其國內政治、民族性、主事者的認知,而難以一時解決,在卸任前柯林頓政府曾努力讓以巴還有敘以等國可以解決領土問題,並且使得巴勒斯坦建國,然而巴敘兩造對於協商結果難以認同,使得問題一直都無法解決,中東西部目前的亂況,我們可以從書中窺見並完全是以色列人不願談和,而是阿拉伯人對於領土問題難以放棄他們堅持的部分意見。
看了這本書,像是上了堂國際關係的課,各國之間外交上的角力,美國在九二到兩千年間,試著營造冷戰後一個和平而民主的世界,只是這樣的時間似乎不是很足夠,而民主不如極權政治無限任期,好的團隊,也可能由壞的團隊來接手。從小布希政府上台至今,對於中東和平並未有太大建樹,反而讓在柯林頓時代對中東所建立的關係倒退,就目前伊拉克國內自殺炸彈攻擊不斷,阿拉伯國家認為是教派間衝突,然後美國政府卻定調是恐怖份子,而美國出兵伊拉克並未取得聯合國認可,樹立各國出兵可不經聯合國的惡例,後續的增兵援助,其實多半也只是各國國內決定,小布希讓美國在一項民調中,得到世界最大恐怖份子的笑話,可不是來的憑無據;而北韓問題也未見往好的方面發展,北韓在小布希任內不斷發射飛彈試射,還有六邊會談中斷,目前的窘況,並非柯林頓所留的爛攤子,在柯林頓卸任前,北韓曾經邀請美國總統拜訪,曾幾何時會到今日這番局面。
在閱讀的時候,你可以發現,經由許多人所翻出的書本,有集思廣益的效果,許多內容其實用的中文的成語、典故,相當典雅,譯者很精巧地將英文大量的片語、諺語變成了中文大家知道的東西,讓這本書增加了可看性,不過書中還是有譯名沒有統一小缺點,這個出版社可能在校稿時沒有注意到,這也是多人合譯的小缺點,但瑕不掩瑜。
這本書還有提到一些國際其他上的事務,如果大家有注意到更多國際新聞,相信就會發現到書中某些人物、組織、場景都出現過,想想這些東西並不會離我們太遠呢!多多看書吧!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轉文]前CNN國際特派員:給讀者「需要知道」,而非「想知道」的消息
作者:楊瑪利、孫珮瑜/採訪整理 4,15,2005 天下雜誌/第321期
======================================
「媒體應該報導讀者『應該知道』的消息,而不是讀者『想知道』的消息,」曾擔任CNN國際事務特派員近二十年的美國知名電視記者瑞夫.貝格雷特(Ralph Begleiter),三月底應美國在台協會之邀,來台跟國內新聞界舉行多場座談時,一再強調這個觀點。
「早期記者不用擔心媒體能否獲利,但現在新聞媒體被要求必須賺大錢」瑞夫.貝格雷特感嘆。
======================================
瑞夫五年前離開CNN第一線的新聞工作,成為美國德拉瓦大學駐校新聞科系教師,常常受邀到各國為記者講課。瑞夫指出,全球媒體愈來愈商業化,不關心公共議題,卻瘋狂追逐名人、八卦、災難、犯罪等新聞,對新聞價值產生極大挑戰,也造成大眾對世界的無知。
「九一一恐怖份子攻擊世貿大樓當天,美國人竟然問,『他們為什麼恨我們?』」採訪過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法國總統席哈克等人的瑞夫,認為美國人的無知,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
採訪過九十三個國家,從記者到教師,瑞夫宏觀地分析全球媒體的發展趨勢,以及新聞機構的因應之道。
■現況:做觀眾想看的就對了
問:現在全球媒體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答:美國媒體把注意力從原先的公領域,轉移到名人、社會新聞、災難。歐洲和亞洲似乎跟著這樣的趨勢。
一九八○年代以前,美國媒體沒有被要求獲利。電視台有一條最高守則:記者不用擔心獲利,我們會從別的事業賺錢。媒體當然要賺錢,否則不能經營,但是電視台是從旗下別的事業賺錢,如肥皂劇、娛樂、電影、運動。而新聞部份只有很少的獲利。所以新聞記者不需擔心,觀眾是不是仔細看每個報導,因此能給讀者他們「必須知道」的新聞。
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期,整個趨勢有了很大的轉變。新聞媒體被要求必須要賺錢,而且是賺「大」錢。所以記者開始尋找能夠吸引最多觀眾、最多讀者、最多聽眾的新聞。
收視率本來是專屬於電視台的特色,但是後來也成為出版社重視的指標。如果你上《紐約時報》或是《華盛頓郵報》的網頁,你會發現「二十個最受歡迎的報導」的列表,他們能從網路發現哪一則新聞是最受歡迎的。
漸漸地,新聞內容不是由編輯、記者決定,而是由讀者、觀眾決定。所以媒體開始追逐名人,還有受審罪犯社會新聞,因為那是讀者最想知道的。
或許有人會說,那又如何,這些也是新聞報導,但是,這使得讀者只獲得他們「想知道」的消息,而不知道他們「需要知道」的消息。最近媒體報導了許多南亞地震海嘯的受難者故事,但是讀者能不能知道印尼的社會背景?他們的宗教、政治理念?他們支持恐怖主義嗎?我認為觀眾、讀者是不知道的。
■迷思:新聞怎麼做能賺更多錢?
問:媒體只顧賺錢,這樣的趨勢是如何發生的?有理想的新聞機構該如何因應?
答:這個轉變的一個很大因素是,泰德透納創辦CNN新聞網。這是全新聞頻道,當時每個人都笑他,認為不可能成功,我是其中之一。 一九八○年他們邀我去,我拒絕了。我不相信有足夠的經費經營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而且我也不認為會有足夠的新聞,供他們二十四小時播報。
一年後我被說服了,相信CNN能夠經營下去,並且會是個令人興奮的工作機會。
CNN有一個關鍵: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相信它會賺錢,因為新聞從來不賺錢。一九八○年末期,CNN開始賺錢,而且賺了非常多錢。
這讓其他電視台發現,哦,不需要運動、不需要電影、不需要娛樂節目,只要新聞就能夠賺錢!然後他們開始要求自己的新聞節目也要賺錢,不只要做出讀者想看的、還要賺錢的新聞。
另一個轉折點是科技。一九九○年代科技起飛,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知道,每一天、每一秒,誰看了哪一個電視台,哪一個節目,每個節目看多久。然後電視台做分析,為什麼這半個鐘頭收視飆升,是什麼原因能夠使得觀眾想看,然後在下次播放新聞的時候,就多播放些同類的東西,所以新聞的同質性愈來愈高。
最後,一些新聞就被排擠掉了。哪些新聞會被排擠?十萬人在蘇丹遭到屠殺,波士尼亞的暴政,這些都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新聞。
人們「想」知道的新聞又有哪些?哪些商界名流離婚了,股市大亨的醜聞,珍妮佛羅培茲的現任男朋友是誰,哪張音樂專輯最受歡迎,哪部電影最賣座,所以這些零星的小消息逐漸佔據了新聞空間和版面。老實說,這些新聞完全不能讓讀者或是觀眾更了解這個世界。
所以當恐怖份子九一一攻擊美國,許多美國人不解地問,「他們為什麼恨我們?」
■導正:為讀者負起責任來
問:身為媒體,我們該如何阻擋這樣的惡質新聞趨勢繼續下去?
答:所有的記者都有責任報導讀者或觀眾「需要知道」的新聞。例如,如果你在一家流行雜誌工作,報導服飾、化妝品和髮型,但是你可以加入阿富汗女性,他們也化妝嗎?他們為什麼穿這樣的服飾?
記者如果老是報導一些表面的東西,不告訴讀者世界其他的信仰、其他世界的生活習慣,讀者或是觀眾是不了解這個世界的。這點在製作童書或是兒童節目特別重要。
從小開始,教導孩子如何獲得有觀點、有深度、有價值的資訊。要求他們知道一些事實,一些新聞,要求他們分析,找出這些事實的意義,這就是觀點。黎巴嫩的總理遭到暗殺,這代表什麼意義?這會影響中東的和平嗎?
這並不代表所有的版面都塞滿了嚴肅無聊的新聞。記者應該要學習如何把嚴肅的議題變有趣。像我之前做了個印度愛滋病的報導,這是則讓所有的美國人都會睡著的新聞,他們根本不在乎印度。
所以我做了關於印度卡車司機的報導,開車每隔幾百英哩,他們停下來和娼妓從事性交易,每天的例行公事,但是這成了一個全國愛滋病的傳播網絡。卡車司機和大部份的讀者都是一般人,這可能蠻有趣,比正經八百地舉出統計數字要來得吸引人。
問:記者是不是愈來愈不被信任?該如何改變這個形象?
答:在美國三個最被鄙視的職業,是律師、記者和政治人物。
你們一定發現電視新聞有愈來愈多的「現場」新聞,一大堆的SNG。CNN是現場新聞的先鋒,一九九一年我們做的調查發現,只要螢幕上一打上「Live」,收視率立刻上升,所以老闆給我們一份備忘錄:盡可能播「現場新聞」,而不要播事先錄製、整理好的新聞。
幾年後一家大廣告客戶,要求只要一有「即時新聞(Breaking News)」進來,就播放他的廣告。所以老闆又給我們一份備忘錄:盡可能報「即時新聞」,然後別忘了播放廣告。
但是所謂的「現場新聞」和「即時新聞」,是沒有太多意義的新聞,卻把有深度、有觀點的新聞給排擠掉了。
我總是告訴製作人,我不喜歡做「現場新聞」,因為我不能編排有意義的訪問進去。如何做有意義、有深度、讀者想看的新聞,這需要時間,也需要管理高層的勇氣。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SURREAL
Surreal 作詞:Ayumi 作曲:Kazuhito Kikuchi 編曲:HΛL
好きなモノだけを 選んでくのが 只懂得選擇自己的所愛
無責任だってワケじゃない 並不代表不負責任
好きなモノさえも見付けられずに 如果連自己的所愛都找找不著
責任なんて取りようもない 更遑論什麼不負責任
背負う悟の分だけ可能性を手にしてる 決定肩負的決心有多少可能性就有多少
いらないモノならその 同情心 什麼東西沒必要同情心最沒必要
まるで役にも立たないね 一點用處也用不著
大事なモノならそこに必ず 凡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痛み伴うはずだよね 一定伴隨著痛苦免不了
ひとりぼっちで感じる孤より 就好比獨自所感受的孤獨
ふたりでいても感じる孤のほうが 絕比不上兩人在一起的孤獨
辛い事のように 更令人難受
どんなに孤が訪れようと 無論面臨何等孤獨
どんな痛みを受けようと 無論遭受何等的痛苦
感だけは閉ざしちゃいけない 也千萬別將感覺封閉起來
たとえ言葉を失くしても 縱使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いくらどうでもいいなんて言ったって 就算嘴上說得如何自暴自棄
道につまづけば手ついてる守ってる 一旦跌了跤還是會雙手著地自我保護
そんなモノだから 其實就是這麼回事
Ah- 指切りをしたあの日の約束は Ah~曾經勾過指頭許下往日承諾
ひとりじゃ守りようがない 獨自一人實在難以信守
Ah- 語り明かしたいつかの夢だって Ah~曾經促膝暢談一夜昔日夢想
ひとりじゃえようもない 獨自一人實在難以實現
誰にも言えない誰かに言いたい 無法對任何人說卻又好想找個人說
あの人が誰より大切って 訴說那個人對我有多麼的重要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どこにもない場所で 在一個不存在的地方
私は私のままで立ってるよ 我站著一如就是我自己
ねえ君は君のままでいてね 但願你也能繼續做你自己
そのままの君でいて欲しい 希望你永遠就是你
不論從音樂本身或是歌詞本身,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可以好挑剔,說的就是事實也是該面對的態度,既是心境也是寫照。
打從聽了就愛上這首歌,了解歌詞後,只有更愛,沒有更多理由去放棄這歌在心中的位置。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多佩瓦先生
天生就長得很有喜感
不是型男
而是一看就知道是長相很好笑的人
但是一點都不覺得這有什麼
也沒很好的身材
但他覺得這不是重點
常在臉上掛著笑容
用他開懷的大笑
引起人們的大笑
自在自信地活著
這是多佩瓦先生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呱呱呱
十二點後的夜從圖書館走回家
中興湖的鵝正呱呱地叫著
萬籟俱寂的黑色校園
正被這聲納窺探著
誰在這裡呢?
生科和農環大樓的燈光不發一語
應該是在做實驗的研究生
應該是地下室正在挑燈夜戰的人們
應該是無家可歸圈成小球的校園野狗
那時在思考的貓先生
聲納以音速向四面八方襲捲
越遠越像消防車的警笛
嘲弄這暖冬的寒夜
嘲弄這事實背後的「幕後黑手」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一個小小的模式
為什麼要讀生科系
剛才聽了生化的錄音
知道飽合和不飽合脂肪酸在不同溫度下
它們之間的比例變化以適應生理狀態
突然想到
從組織學 脊剖
這些我覺得很難修的課
或多或少學到了點東西
了解生理、形態等等構造上的意義
當了解為什麼生物要長這樣
為什麼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要作不同的變化
原來都是要讓我們可以活下去
你了解越多
就會想要知道更多
這是一種樂趣
為什麼讀生科系
其實有時只是為了豁然開朗的感覺而努力
就這樣而已
剛才聽了生化的錄音
知道飽合和不飽合脂肪酸在不同溫度下
它們之間的比例變化以適應生理狀態
突然想到
從組織學 脊剖
這些我覺得很難修的課
或多或少學到了點東西
了解生理、形態等等構造上的意義
當了解為什麼生物要長這樣
為什麼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要作不同的變化
原來都是要讓我們可以活下去
你了解越多
就會想要知道更多
這是一種樂趣
為什麼讀生科系
其實有時只是為了豁然開朗的感覺而努力
就這樣而已
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索多瑪城
作者:伊能靜
出版:聯合文學
多少從書中女子的身影看到之前看書中,自我描繪的那個伊能靜,但是卻又不是同一個人,只是很像而已。書中的男子,也許你在看時,多少覺得有幾分哈林的影子,卻又不是他。這本書從人物的角色之中,早已宣告它本身的混淆性,再從劇情、文字的交錯,方格之間,如同索多瑪的混亂,其實就索多瑪的角度來看,伊能靜完全地成功了,她寫活了現代的索多瑪。去想這是不是她親自寫的,已不是重點,而在這小說間,一切看似最小自由能、最大亂度中的有條有紊。
應該給了我更多寫小說的看法、關照力,閱讀的確能影響一個人。
書中寫道:「你站在一個缺口,因為看到前方所以你不知道其實是兩像截然不同的路,你動念但毫不自覺,於是從那一刻起,生命的拼排全改變了,就像動念去買琴的那一刻,你並不知道,純真不在。」總覺得很深入而真實,其中意味,只能用心與人生慢慢體會,其他,我不再贅述。
「寫只會讓人平靜,不安的平靜、騷動的平靜,當你寫的時候你操縱著那麼多的事,而那麼多的事又操縱你,你只會陷入一種情境,在那個靜境裡偶爾安全溫暖,偶爾痛苦不堪,但無論如何絕對不是快樂。」這段話,在書有它自己特定的意義,然後抽出來看後,我同意前面的話,但最後一句,書寫或是打字,對我而言,還是有著幾分快樂,因為快樂,得到解放,才會持續地寫、打字,一一分享給人們。
「路不用尋找、它一直在眼前。」好句子,一樣不多說。
找了點話和大家分享,其他的,就自己看書吧!用過多的文字去說明其他文字本身,其實會成沒有意義的文字。
訂閱:
文章 (Atom)